产品展示
PRODUCT DISPLAY
技术支持您现在的位置:首页 > 技术支持 > 电量法氧气透过量测试仪有哪些注意事项
电量法氧气透过量测试仪有哪些注意事项
  • 发布日期:2025-07-02      浏览次数:140
    •  使用电量法氧气透过量测试仪时,需从样品准备、设备操作、环境控制、安全防护、数据管理等关键环节严格把控,以确保测试结果的准确性、重复性和安全性。以下是具体注意事项:

      一、样品准备与安装注意事项

      1. 样品尺寸与完整性

      • 尺寸匹配
        • 样品直径需≥测试腔密封圈内径(通常≥50mm),确保有效测试面积(如50 cm²)无遮挡;
        • 避免样品边缘存在毛刺、卷曲,否则可能导致密封不严或测试腔划伤。
      • 缺陷检查
        • 使用光学显微镜(≥100倍)或透光仪检查样品表面是否存在针孔、裂纹、褶皱等缺陷;
        • 对于高阻隔材料(如铝箔复合膜),需特别关注热封边或涂层均匀性。
      • 厚度一致性
        • 使用千分尺测量样品厚度,确保同一批次样品厚度偏差≤5%,避免因厚度不均导致透过量计算误差。

      2. 样品预处理

      • 清洁处理
        • 去除样品表面的油污、指纹、灰尘等污染物(可用无尘布蘸取异丙醇擦拭);
        • 避免使用含氯清洁剂,防止腐蚀金属测试腔。
      • 状态调节
        • 将样品在测试温湿度条件下(如23℃/50% RH)平衡至少4小时,消除应力对阻隔性能的影响;
        • 对于含水材料(如水凝胶涂层膜),需提前浸泡至吸水饱和状态。

      3. 安装与密封

      • 密封圈选择
        • 根据样品材质选择合适密封圈(如硅橡胶适用于-60℃~200℃,氟橡胶适用于耐化学腐蚀场景);
        • 定期更换老化密封圈(建议每500次测试或3个月更换),避免泄漏导致数据偏低。
      • 安装力度
        • 使用扭矩扳手均匀拧紧测试腔螺栓(扭矩值参考设备说明书,如1.5~2.0 N·m);
        • 避免过度拧紧导致样品变形或密封圈破损。
      • 泄漏检查
        • 安装后进行气密性测试(如充入0.1 MPa氮气,保压5分钟,压力降≤0.001 MPa为合格);

        • 泄漏会导致氧气从缝隙渗入,使测试结果虚高。

      二、设备操作注意事项

      1. 测试参数设置

      • 标准选择
        • 根据产品类型选择对应标准(如ASTM D3985、ISO 15105-2、GB/T 19789),避免参数混淆导致结果不可比;
        • 例如,食品包装常用ASTM D3985,药品包装需符合USP <671>。
      • 温湿度控制
        • 测试温度需与样品实际使用环境一致(如冷链药品选择4℃,烘焙食品选择38℃);
        • 湿度对亲水性材料(如尼龙、EVOH)影响显著,需精确控制(如50% RH±2%);
        • 避免温度波动>1℃/h,否则可能引发样品热胀冷缩导致密封失效。
      • 气体流量
        • 上腔载气(N₂)流量建议设置为20~50 mL/min,确保氧气被充分携带至传感器;
        • 下腔混合气(O₂/N₂)流量需稳定(如100 mL/min),避免浓度波动影响电流信号。

      2. 校准与验证

      • 标准膜校准
        • 使用Mocon认证标准膜(如OTR=0.5 cm³/(m²·24h·0.1MPa))进行校准,校准周期建议每3个月一次;
        • 校准前需将标准膜在测试条件下平衡2小时,消除温度对透过量的影响。
      • 空白测试
        • 定期进行无样品测试(仅安装密封圈),验证设备本底噪声(电流波动应<0.01 pA);
        • 若本底噪声超标,需检查传感器连接或清洁测试腔。

      3. 测试过程监控

      • 实时数据记录
        • 监控电流、温度、湿度等参数,绘制实时曲线(如电流-时间曲线);
        • 正常测试中电流应逐渐稳定,若出现持续上升或波动>5%,需立即停机检查样品或设备。
      • 终止条件判断
        • 根据标准设置终止条件(如电流稳定持续10分钟或达到预设测试时间);

        • 避免过早终止导致数据不准确,或过度测试浪费资源。

      三、环境与安全注意事项

      1. 实验室环境要求

      • 温湿度控制
        • 实验室温度建议保持在20℃~25℃,湿度≤60%,避免设备电子元件受潮或冷凝;
        • 若环境湿度过高,需配备除湿机或空调。
      • 通风与防爆
        • 测试高浓度氧气(如>25% O₂)时,需在通风橱内操作,防止氧气积聚引发爆炸风险;
        • 设备需符合ATEX防爆标准(如Ex d IIB T4),电控箱需远离测试腔。
      • 电磁干扰隔离
        • 避免将设备靠近大型电机、变频器等强电磁源,防止电流信号受干扰;
        • 建议使用屏蔽电缆连接传感器与主机。

      2. 气体管理安全

      • 气瓶固定与标识
        • 氧气瓶需用专用支架固定,防止倾倒;
        • 气瓶表面粘贴“高纯氧气”“易燃易爆”等警示标识,避免误操作。
      • 减压阀与管路检查
        • 定期检查减压阀出口压力(建议0.2~0.5 MPa),避免压力过高损坏传感器;
        • 使用不锈钢或PTFE管路,避免橡胶管老化泄漏;
        • 每月用肥皂水检查管路接头是否漏气。
      • 气体切换规范
        • 更换气体时需先关闭设备进气阀,排空管路内残留气体后再更换气瓶;

        • 避免混入空气(含21% O₂)导致测试气体浓度不纯。

      四、数据管理与维护注意事项

      1. 数据记录与追溯

      • 原始数据保存
        • 保存测试原始数据(包括电流、温度、湿度、时间戳),避免仅记录最终结果;
        • 建议使用设备自带软件自动生成PDF报告,并备份至云端或外部硬盘。
      • 审计追踪功能
        • 若设备支持FDA 21 CFR Part 11,需启用审计追踪功能,记录操作人员、参数修改时间等信息;
        • 定期检查审计日志,确保数据不可篡改。

      2. 设备维护与保养

      • 日常清洁
        • 每周用软布擦拭测试腔内壁,避免灰尘积累影响传感器灵敏度;
        • 每月用酒精棉清洁密封圈,防止老化开裂导致泄漏。
      • 耗材更换周期
        • 密封圈:每500次测试或3个月更换;
        • 干燥剂:每3个月更换(或根据颜色指示剂变色情况);
        • 电化学传感器:根据使用寿命(通常2~3年)或输出衰减(如电流下降>20%)更换。
      • 故障处理
        • 若设备报警“传感器故障”,需立即停机并联系厂家维修,避免强行测试损坏设备;

        • 常见故障代码(如E-01表示气路堵塞,E-02表示温度超限)需记录并分析原因。

        •  
    联系方式
    • 电话

      020-86153717

    • 传真

      020-82087405

    在线客服